所在位置:首页 > 清廉之窗 > 党风政风 > 正文

家风故事丨一锅清粥

作者:唐显才
来源:灌阳县纪委监委
摘要:母亲熬粥,向来不用新米。她总说,陈米才有米味,新米水汽太重,浮在表面,不及陈米沉稳。

  母亲熬粥,向来不用新米。她总说,陈米才有米味,新米水汽太重,浮在表面,不及陈米沉稳。每日晨起,她必先量米,那把用了二十年的竹升子,边缘已被手掌磨得温润。米入锅,水刚没指,她便坐下,守着炉火。

  熬粥最考耐性。水沸后须转小火,以竹勺徐徐搅动,不能停,一停便沉底焦糊。母亲执勺而立,身影映在晨光里,如同一尊温柔的雕塑。粥香渐起,由淡转浓,米粒开花,与水交融,成就一锅清白。她撒盐极少,只指尖一撮,说是“吊味而非改味”。

  幼时不解,嫌粥味太淡,偷偷往里加咸菜,母亲看见后,一边将碗中的咸菜拣出,一边说道:“粥本来的味道,在米不在佐,你不要心浮,要细细品尝。”我勉强喝下一口,初时无味,渐渐有甘甜自舌根泛起,米香满口。自此乃知,至味在淡。

  一锅清粥一碟时蔬,家中的早饭常年如此。一次邻居有事上门询问,看到后戏说:“你们家条件也不差,早饭怎么如此清简?”父亲笑着说:“粥可清心,心中清爽,头脑才不糊涂。”母亲则说:“家中有米,灶下有火,便是富足。”

  我离家上大学前夕,母亲最后一次教我熬粥。她说:“火候到了,米自开花。就像做人,耐得住寂寞,守得住本分,终能成器。”又指那锅粥:“你看,米水交融,不分彼此,便是和谐。水多则稀,米多则稠。人与人之间,公与私之间,在心里都要有明确的界限。”

  如今我亦为人父,与父母相聚时少。偶尔清晨熬粥,必想起母亲执勺的身影。那把竹勺在我手中,竟似有了温度。女儿初时也嫌白粥清淡,我便将母亲当年的话说给她听。她似懂非懂,却也能将一碗白粥慢慢饮尽。

  粥之道,在守本味,在明浓淡。世间万味,终不及一米之真。家风传承,就在这一粥一饭的坚持之中。一锅好粥,需文火慢熬;一家清正,需世代守护。那粥香自童年飘来,至今萦绕不散,原来最深的家风,早已熬进米里,化在粥中,成为血脉里永不淡去的清白底色。

家风故事丨书页间的家风长卷
驻市卫健委纪检监察组:以作风建设教育整顿为抓手 从严从实强化派驻监督
清廉桂林
点击进入清廉桂林主站
清廉桂林 微信
清廉桂林 官方微博
^返回顶部^